第38期法务咨询师职业能力提升研修班在京举行
由中国行为法学会培训部主办的第38期法务咨询师职业能力提升研修班于2025年5月16至17日在北京朗琴国际大厦B-119举行,由北京天道法律咨询事务所、北京时代英杰经济文化院联合主办。来自广东、浙江、湖南、重庆、河北等地的学员30余人和线上200多名老学员线上线下听课。本期培训班由北京时代英杰经济文化院副秘书长袁海燕主持,4位讲师主讲。
中宣部出版物数据中心退休干部、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廉政法治专家张铁林主讲了《企业家和公民的维权心态与策略》。第一,维权心态:当事人做好时间上的充分准备,必须有充分的精神准备,管理好失衡的心态,蒙冤者避免出现偏执型人格障碍,维权之路上避免恶性循环,尝试换一种方法主张权利,把打官司当作学法用法的好机会,法治社会不要迷信潜规则。第二,依法维权的主要路径:诉讼,投诉举报,申请调解,申请仲裁,非官方协商和解,寻求法律帮助,尝试到纪检监察机关举报办案人员违法违纪行为,通过媒体公开举报或者曝光。第三、影响行政案件判决的因素,包括影响行政诉讼案件判决的因素,引用的法律条文是否规避主要法律事实,党政干部与司法机关领导对案件干预的程度,案件审理过程中是否有上级领导干预或者审理机关领导干预;主审法官是否为了照顾裙带关系办理“人情案”,当地法官的亲戚、同学同乡、战友等关系的“勾兑”“暗箱操作”;主审法官的主观倾向性,尤其是在引用法律条文时是否遵循法律事实或者故意规避主要法律事实等,因为案件的审批结果具有复杂性,所以当事人、代理人在指定应对策略时不能过于乐观。第四,疑难复杂案件研讨分析应该注意的四个侧重点:原审程序是否符合法定程序;事实认定是否有误;使用法律是否适当,侦查、起诉、审判过程是否有公职人员违法乱纪行为。
西北大学客座教授、中国行为法学会普法培训讲师李笑天主讲《法务师的法律思维与职业素养》。他从普法的目的,到法律与人生的关系、法律的底线思维,法务师必须了解的法律文化,国家自治、德治、法治三大治理模式的有机融合,人情、天理、国法三位一体的法治理念,国家、群体、个人利益的关系与个人权利让渡,发起或者应对诉讼必须重视程序和证据等解读法律思维与法律素养的重要性。对法务咨询师的职业素养总结、归纳了十条并编入了《法务咨询师》教材里——职业道德与责任心、扎实的法律知识与专业能力、风险评估与预判能力、沟通协调与通俗化表达能力、合同管理与审查技能、法律工具应用与持续学习能力、团队协作与项目管理能力、逻辑分析与决策能力、商业思维与利益平衡能力、情绪管理与抗压能力等。
北京锐克律师事务所张丹丹律师主讲了《民事诉讼的审理程序与诉讼策略》。其中包括民事诉讼的审理程序、民事诉讼原则、民事诉讼的流程、诉讼代理人的权利与义务、民事诉讼的起诉与应诉答辩策略等,还结合案例提醒律师、法务咨询师容易犯的案件诉求、诉讼风险与策略错误等。
北京资深律师李志勇主讲了《企业家如何预防经济犯罪》。他深入浅出,把复杂的法律原理,用通俗的语言,结合生动的法律案例,让学员深刻领悟法律的真谛和企业预防经济犯罪的方法。李律师还对近年来一些地方公安机关出现的“远洋捕捞”现象进行了分析,他指出某些地方执法司法机关跨区抓人、越权管辖案件,其背后的主要目的是查封 企业涉案财产,具有明显的趋利性,国家已经出台相关文件制止这种违法违规行为。企业的刑事法律风险一直是企业家们长期以来悬在头顶的达摩利斯之剑,毕竟“赚钱的方式都写在刑法典里了”,“400多款罪名总有一款适合你”。李律师还对民营企业腐败问题的严峻现状,腐败与犯罪同生共长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深刻剖析了民营企业内部腐败的根源,指出民营企业反腐败制度构建的重要性。还就民营企业经常容易触犯的罪名,包括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合同诈骗罪、贷款诈骗罪、单位行贿罪、非法经营罪等进行了法条解读,同时,介绍了企业家防范刑事法律风险的方法。(法治中国主编:刘连胜)
编辑:admin